2011年12月12日 星期一

新聞簡評 - 美國的把戲

 














歐盟峰會波瀾不驚 美聯儲議息或有新動向

(轉自钜亨網新聞中心) 

節錄文章︰
經過上週五(129日)整夜的談判之後,參加布魯塞爾峰會的歐盟領袖最終同意將歐元區救援基金規模擴大2000億歐元,以擴充對抗危機的武器庫,並且強化反赤字規定。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表示,歐盟峰會的成果是個很好的結果

經濟數據面,美國商務部宣佈,10月美國的貿易赤字為435億美元。據調查,經濟學家對此的平均預期為434億美元。9月的貿易赤字為431億美元。密歇根大學宣佈,12月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的初值為67.7。據調查,經濟學家對此的平均預期為66.0點。11月消費者信心指數的終值為64.1 點。

據瞭解,伯南克在11月貨幣政策會議中仍舊對未來是否實施QE3措施報以曖昧態度,他表示仍準備在適當的時候採取行動刺激經濟增長。伯南克明確表示,若實施新一輪措施,將大量購買抵押擔保債券(MBS),以進一步推動美國房地產復甦




簡評︰

歐債事件就目前看來好像已經告一個段落,雖然這個暫時的結局讓人不甚滿意,但起碼全球的投資人可以鬆口氣先。


先前的文章有提過歐債危機的美國因素,簡單來說就是美國為了本身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金,進而對歐元區進行的一場有計劃性的經濟攻擊所致,不清處的地方可參考筆者之前的文章從新聞找真相 - 歐債危機的本質


歐債風暴發展至今美國已經有收到初步的成效,幾個目的也都差不多達成,因此以美國的立場也不能讓資產大於負債的歐洲因流動性問題擴大成為全球經濟的絆腳石,若演變至此對美國其實也沒什麼好處因此筆者推測美國對歐洲的經濟攻擊基本上已經告一個段落

 















以美國的經濟結構來看,要復甦的話一定要靠內需市場中的民間消費來支撐。 因為在美國的GDP比重裡面消費就佔了70%左右所以簡單來說,內需消費基本上幾乎左右了美國的經濟成長


若要使內需暢旺美國必須要做到三件事︰
1. 奪回製造業的全球主導權這也是為什麼身為世界工廠的中國一直是美國的大箭靶。


2. 發展新產業與產業再造這部份直接與歐債危機相關,請參閱之前文章。


3. 改善人民收入中的負債結構
數據顯示在美國人的平均收入負債比中房貸的負擔就佔了70%左右(其實跟台灣差不多),已經嚴重的排擠到其他項目的消費因此一定要將這個比重壓低再壓低才能使人民有餘裕進行其他的消費。而這也是為什麼伯南克明確表示,若實施QE3,將大量購買抵押擔保債券(MBS)的原因。


什麼是MBS 
MBS是指一種與不動產抵押貸款債權證券化相關,並自用住宅為主要標的的商品。 

以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來說,購買該債券或證券化商品會使它的價格上漲債券價格與利率一直是呈現反向的關係,因此相關的自用住宅的房貸利率就會下跌利率一旦開始下跌的話,民眾在房貸中的月付金也會跟著下降間接地減輕了人民的貸款負擔,而多出來的錢就可以進行消費活動進而帶動美國的經濟成長



所以就以上三點可以大概看出,關於前兩點措施比較貼近於創造就業機會並降低失業率,而第三點則是就業市場穩定之後如何調整人民的收入負債比,刺激內需消費市場帶動美國的經濟成長。


看完以上的分析大概就可以推測出美國在這段時間實施QE3的機率極高,因為一方面可以增強國內的消費力道,讓不斷下滑的房市達到止穩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歐債危機暫時告一個段落的時候實施QE3,也比較不會稀釋該貨幣政策的效果,對美國是一石二鳥之計。

有沒有感覺到,美國會強盛還真的不是沒有理由,擅用綿密的經濟思考邏輯,並利用政治、貨幣、利率、戰爭等武器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行為真的是很可怕。所以筆者建議,在分析不管是歐債危機、亞洲金融風暴或是中國資產泡沫等議題時,千萬不要忽略美國的影響力,畢竟全球真正的老大還是那位山姆叔叔呢!

歐洲財政同盟,對邦聯制的歐盟經濟會有幫助嗎?
















名家觀點:歐洲財政同盟 中看不中用

【經濟日報╱陶冬】2011/12/12 11:07

歐洲領袖終於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在貨幣同盟的基礎上,尋求建立財政同盟

12月10日,歐元區17國及另外九個歐盟成員國領袖,於布魯塞爾簽署財政公約,在「法律執行的框架下」,增強財政紀律,藉此消弭歐洲的債務危機,振奮市場信心。

此次峰會的幾項主要安排如下:

(1) 各國政府承諾平衡財政預算,每年結構性財政赤字不得超過GDP的0.5%。

(2) 一旦某國財政赤字突破3%的紅線,政府將被「自動罰款」。

(3) 歐盟嚴格監督和評估財政紀律的執行情況,歐洲法庭也擁有強制執法權。

(4) 歐洲穩定機制(ESM)提早至2012年成形,運用5,000億歐元穩定市場。

(5) 各國央行向國際貨幣基金(IMF)提供2,000億歐元貸款,由IMF負責歐債援救。

德國總理梅克爾稱此計畫為「邁向穩定同盟的突破性一步」;法國總統沙克吉更直言,歐洲以堅實、全面的措施,向世界表明了解決危機的意願和能力。


這是歐洲領袖一年中第四次、對歐債危機做出緊急救援行動,每一次不是「決定性的」便是「最終的」方案,每一次都以失敗收場,迎來更大的危機。筆者相信,這一次也不例外

公平而論,這次歐債解決方案,與過去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有所不同。領袖們試圖通過財政同盟,解決貨幣一統與財政分散之間的結構性錯位,並在憲法框架下將其固定。這種錯位,在過去曾經帶來了成員國「吃免費午餐」的心態,導致南歐國家債務暴漲,最終失控釀成危機。

然而,財政同盟不僅僅是財政紀律和懲罰制度,更必須包括財政收入的跨國再分配。這一點在方案中根本沒有提及。


歐洲各國的經濟競爭力不同,增長速度不同,稅率與徵稅效率不同。同時各國的福利水準、基建開支不同,經濟周期也不同,自然財政狀況一定不同。如果弱國無法通過匯率來調整經濟動力,長此以往必然會產生結構性財政赤字。解決方案:要嘛允許匯率調節,或是強國補貼弱國。

當年美國曾有13個州,各有各的政府、財政與貨幣。當國家統一後,財長傑佛遜便安排了資金調配(payment transfer),經濟強州紐約通過聯邦政府在資金上補貼弱州卡裏蘭納。唯有如此,貨幣統一與財政統一才能長期維持,經濟平衡才能長期維持。美國是聯邦國家,聯邦政府有能力、有義務、有權威在各州之間做出必要的資金調配。

可是歐洲是邦聯,歐盟無權在資金上跨國調動,而各國政治家是由本國選民選出,對本國納稅人和稅金負責。歐元區的長期穩定與均衡,不能缺少資金的必要調配,不然經濟一統不過是空談。目前歐洲領袖所謀求的財政一統(其實只是財政紀律),根本沒有涉及政治上的一統,資金上的互通有無,也無意將歐盟或歐元區提升為聯邦時的主權架構。

其他救援計畫細節,就更禁不起推敲了。歐洲金融穩定機制(EFSF)是暫時性的安排,於是這次推出ESM作為永久性市場干預機制。可是如果4,400億歐元的EFSF解不了重債國集資成本高企的難題,5,000億的ESM也無能為力


法國生怕因直接干預市場而主權評級遭到降級,於是各國出資2,000億歐元請IMF充當槍手,但是這種掩耳盜鈴的把戲怎麼能瞞得過世人呢?

歐洲央行推出一系列非常規措施,向市場和銀行注入流動性。但是歐洲貨幣當局拒絕了直接、無限量地、無條件地買入歐豬債,將債務貨幣化。為揮霍無度的政府埋單,只會鼓勵其不當行為,最終導致貨幣發行失控和通貨膨脹


歐洲央行的拒絕,在筆者看來符合經濟學原理和監管準則。可是沒有歐洲央行的鼎力配合,歐洲領袖連穩定今後幾個月的債市都做不到,遑論重建財政機制,有序地化解歐債危機

筆者並未看到清晰的歐洲走出危機的路線圖,也未看到歐洲銀行與債務危機之間出現防火牆,更未看到如何修復歐元機制中政治與經濟利率錯位的先天性缺陷。歐洲重陷危機,只是時間的問題。

(作者是瑞士信貸亞洲首席經濟分析師。本文為其個人觀點,絕非投資建議或勸誘。

轉自聯合新聞網 http://money.udn.com/report/storypage.jsp?f_ART_ID=253106)